文/本报记者 徐金玉
第十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,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杨孙西与香港中联办副主任陈冬,全国政协委员、福建社团联会主席吴换炎等参观展会现场。
美丽的维多利亚港畔,第十一届香港国际茶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如期闭幕。
茶香飘香江,亮点与看点纷呈,在参展嘉宾与专家的解读中,一个满载收获与希望的茶展,初现了它的模样。
主办方说:
茶展,争作时代注脚
“一片树叶的故事,可以讲得很长很长。”近日,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李深发了这样一则朋友圈。
几天前,为期3天的第十一届香港国际茶展落幕。这场由香港贸发局、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合办的展会,吸引了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253个参展商参展,不仅数量比去年的251个略有上升,还在活动设计上增加了新的亮点。正如李深的感慨一般,这片茶叶,不仅已让香港国际茶展的故事撰写了11年,也在与时俱进地续写着新的篇章。
“一年一度的奶茶王比赛,是茶展上关注度很高的一个活动,这与香港生活离不开的奶茶文化密不可分。”李深说,香港奶茶制作属于非遗项目,这里的茶餐厅都有奶茶,且几乎各家的配方都不相同,选用的茶叶中,内地的祁门红茶、印度的阿萨姆红茶、斯里兰卡的乌瓦红茶,不一而足。配比不同,滋味也各有差异,不少茶餐厅都会在奶茶王大赛上一显身手。
今年则是奶茶王比赛的“升级版”———大湾区金茶王比赛。“现在国家推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,伴随着这样观念的深入人心,我们茶展也要紧跟国家脚步和时代热点。所以,这次活动创新性地做了升级,引入了广东等赛区加入,参赛范围更广、规模更大,现场更热闹了。”李深说。香港国际茶展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,除了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优势,更因有着背靠祖国内地的茶产业支持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关注。
不仅如此,今年茶展上也多了不少香港青少年的身影。与内地推行茶文化进校园一样,越来越多的香港院校也在推行茶文化课程,增设茶叶兴趣小组。“以前香港国际茶展的前两日只有18岁以上成人参加。2016年,我们组织香港几所中学的学生泡茶队,在香港国际茶展举行了‘一杯国茶敬恩浓’活动,将茶文化与中华传统的敬老文化结合起来,为长辈敬上一杯感恩茶,让青少年更加潜移默化地感知茶文化的魅力。”李深说,此后,每一届香港茶展的舞台上都有青少年亮相,向香港市民展示茶艺。这不仅推动茶文化在香港更加年轻化的发展,也能让市民通过青少年的呈现对茶文化更加重视。
展会期间,香港贸发局美食博览、美与健生活博览等多场活动同期举办,共吸引了45万人次参加。“健康与美是一个庞大的体系,茶元素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,早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。”李深说。
主评审说:
一则评审“小插曲”
150多支参赛茶样,14个小时的专业评审,当香港国际茶展名茶比赛主评审、香港茶文化院创院院长、香港茶道协会会长叶荣枝和其他几位国际评审,打好最后一组茶样的分数时,一轮圆月已然挂在了香港的星空。
每年的这个时候,都是香港茶界最热闹的时候,也是叶荣枝最为期盼的时刻。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叶翘楚齐聚香港,群雄对决的感官比拼,也悄然展现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行业动态。
“在审评茶样中,红茶占据了三分之一,印证了红茶在国外及国内市场的欢迎度;乌龙茶是业界的常青树,依然保持着高水准;普洱茶的世界关注度越来越高,老挝等国家也在生产,且质量水平不断提升,而且今年竟然拿下金奖。可以看出,在全球化趋势下,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滋味和口感,原产地的名气效应正在减退。”叶荣枝说。
从2009年举办首届香港国际茶展以来,从业近半个世纪的叶荣枝一直受邀作为主评审,可以说他见证了茶叶生产上诸多有趣的、新鲜的变化。
今年就有一则评茶小插曲,为了一款特别的红茶,评审团还专门开了小会进行讨论。
“众所周知,单丛品种主要适制于乌龙茶。这次,有一位内地茶商创新性地运用了单丛品种制作出了红茶,香气高、滋味佳、涩感偏重。这样的尝试,引起了斯里兰卡、美国等评审专家的关注,这样有别于传统特色标准的茶还算红茶吗?”叶荣枝说。
不仅如此,还有些茶商为了提高茶叶香气,在生产普洱茶时,试着开始加入摇青工艺;有些生产红茶的茶商,又多加了一层烘焙的环节……茶商们不约而同的新尝试,似乎也在彰显出一种生产的新趋势。
“我们认为,茶叶制作工艺可分为主要工艺和次要工艺两种。主要工艺决定了茶类及茶叶特色,次要工艺微调了茶叶的滋味、外形和口感。最后评审团得出结论:只要保留了主要工艺,次要工艺上的创新不影响对这款茶的分类和审评。”在叶荣枝看来,茶叶没有创新,便没有进步。
“当然,创作不是乱作,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。同时也建议内地茶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,更能专注于工艺的升级创造,从工艺和品质上再攀高峰。”叶荣枝说。
内地参展方说:
十一载“同行”进步看得见
“在香港国际茶展的名茶比赛上,贵州湄潭百道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茶样在150多支参赛作品中突出重围,荣获了‘最佳滋味奖’!”一位刚从香港回到内地的贵州省茶办的工作人员,笑着分享着这一好消息。在国内外名茶云集的激烈角逐中,这款红茶能得到国际评审的认可,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当地茶企对接国际市场的信心。
贵州与香港国际茶展结缘已久。2009年,茶展初创之时,贵州省便率先“尝鲜”,带领多家企业从内地赶赴香港,历时11年,每年8月如约而至、从未间断。今年,原定的10个贵州展位,更是被14家企业“挤爆”,按这位工作人员的话说,“参展积极性都很高”。
“大家都很看重香港国际茶展的专业性和国际性。3天展期的设计也相对合理:前两天面向专业观众,汇集了来自国内外的采购商,第三天面向大众开放,既有精准的客户对接,也能直接接触香港消费者。”她说,虽然此次贵州展位相对较偏,但对贵州茶感兴趣的人不在少数,还有不少回头客。
11年“同行”岁月,进步是看得见的。
“一位香港老先生和我说,连年观展的他有很多观察心得。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内地茶商的变化。过去,内地茶商相对被动,都是等着买家上前询问,现在则是热情、大方地主动推介,对外商能流畅地用英文交流、洽谈,又有礼貌又有自信。”她对此深有同感。这些年,茶商的视野不断打开,参展技巧、沟通能力都有很大提升。参展风格只是变化的一小步,开拓国际市场的脚步正越迈越大。在此次的参展商中,一些贵州企业已有香港经销商,甚至还有的已经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。
在展会期间,与来自波兰、意大利、摩洛哥等国外的采购商交流,是此次参展的重头戏。
“贵州绿茶的品质、干净等特性受到了他们的青睐。”该工作人员介绍。在过去,农残超标曾成为不少产茶区茶叶出口的“紧箍咒”,现如今,严把源头质量关,已成为业界共识。“先管好自己,只要将自身茶叶的质量提升上去了,不论是欧盟标准、摩洛哥标准还是日本标准,都不担心。”
一方面抓质量、抓工艺,一方面抓创新。今年,贵州还将一款冷泡茶带到展会,只要在瓶子上一扭,瓶盖里的茶叶就进入水中,10分钟就能享受一杯便捷、可口的冷泡茶,充满“科技范儿”的成果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尝试。
“不仅如此,我们还会到各个展位去学习,去品饮那些获奖的茶品。我们虽然不能保证是最好的,但正在向最好的方向努力,力争进步。”她说,“上一次在杭州茶博会上,一家企业洽谈成功了一个1000吨的大单。如果未来我们在香港国际茶展上,同样能准备充分、工作做得尽善尽美,更好地与采购商沟通,说不定更大的单会在香港实现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