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民主同盟海南省委员会
不得刊登涉密信息
首页 琼盟概况 民盟要闻 时政要闻 参政议政 组织建设 思想建设 社会服务 机关建设 盟员园地 普法教育
您现在的微位置:  首页 >> 盟员园地 >> 他山之石
盟员园地 统一战线 他山之石 盟史资料 盟员风采 光荣榜
情绪也能成“良药”
审核人: | 撰稿人:海南民盟 | 来源: | 2019/3/20 | 阅读:8454 | 字体大小:

编者的话:“怒伤肝、喜伤心、思伤脾、忧伤肺、恐伤肾”……两千多年前,《黄帝内经》就记载了这样的医理,意思是说情绪跟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。后来,这些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。实际上,情绪是毒也是药,调节得当,情绪就能成为一剂免费的救命“良药”。如何做情绪的主人呢?我们有请全国政协委员和精神卫生领域的医家大咖一起来讲述——


养好“心”治未病

唐旭东

我在消化科门诊时,常有就医者自诉一紧张就会腹痛腹胀、拉肚子,排便后可以缓解。生气时、或者遇上考试、出席重要场合的活动时,腹痛腹胀、拉肚子的现象就会尤为明显或严重,现代医学称之为肠易激综合征,是一种功能性肠病。古代中医对该病也有类似的记载,称为“痛泻”,是一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。

中医学认为,情绪与人体的气血津液、脏腑功能密切相关,情志不及或太过均可导致气血运行失调、脏腑功能紊乱,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,还会影响患者预后和转归,降低生活质量。

情绪是机体健康的镜子

情绪的表达也是脏腑机能的外在反应,所谓五脏与五志(怒、喜、思、悲、恐)相应。气血调和之人多心情舒畅,肝火旺盛者多急躁易怒,脾气亏虚者多疲倦乏力。情绪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,消极的情绪使人兴致低沉、倦怠乏力,抑郁的人常常面带愁容,焦虑的人往往心烦不宁……

不少人熟知“以铜为鉴,可正衣冠;以人为鉴,可明得失;以古为鉴,可知兴替”,但每每疏忽了给自己的健康状况照照镜子。特别是在压力山大、持续劳累而情绪不能自我很好控制之时,不妨来一次短暂的休假,或徜徉在江南古镇,或跋涉于西北峻岭,调整一下自己的心身状态,然后转场再战,否则极易心急生乱,事倍功半。

当然,有心者多能防患于未然,在紧张的日常工作生活中,选择安插诸如太极拳、歌咏、舞蹈等一些令人愉悦的文体活动,通过特定的旋律、节奏帮助自身调节情绪,缓解精神紧张,对于失眠、高血压等慢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。

心平气和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

人生在世,最不可能避免的就是人际关系,有人就有认识差异,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,对于大到组织、小到团队的领导者、管理者来说,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希望自己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,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最能影响心情的好坏。反过来,情绪顺、心情好才能心平气和,心平方可循序做事、气和才能渐进不躁,从而赞美鼓励多于批评,不计小节处事大方,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带动集体的正能量。

因此,良好的情绪能够促进彼此间的理解,促进融洽人际关系的建立,使人际沟通更加和谐,收获更多的友谊,对工作和生活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良好的情绪是疾病康复的基石

高明的医生,特别重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,譬如肿瘤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、骨折患者及时的功能锻炼等等。这是因为,良好的情绪能够充分激发患者自身的主动性,使人体的生理机能处于最佳状态,调动机体免疫力,促进疾病的恢复,守护健康。

比如,慢病康复尤其是对于众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慢病而“带病工作”人群,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很重要,一般注重以下几个方面:其一,充足的睡眠。睡眠障碍是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;其二,心身愉悦的运动。要认识到只有形体锻炼而没有心情的愉悦、放松是不全面的;其三,享受“孤独”的思考。静得下心、梳理心境对白领是必需的;其四,知心好友的聊天,使心情宣畅、思路转换,从而不拘于一隅。做到、做好以上四点,结合医生治疗的医嘱,一定会事半功倍、有益于康复。

“养心”是养身的最高境界

情绪是主观感受,也是主观感受后的客观生理反应。不管从事哪种行业的工作,比如经商抑或致力学术等,随着人的年纪增长和阅历增加,往往都会案牍劳形,进而变得思虑过重,欲望太多,神志纷披,每每严重影响健康。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心理承受能力,是扛得住各种刺激、减少和降低负面心理反应的基础,但在现实中长期保持良好的情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因而必须把“养心”(心理调节、思想修养)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。

如何“养心”呢?长寿学家胡夫兰德在《人生长寿法》中说:“一切不利的影响因素中,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,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,如忧虑、颓丧、惧怕、怯懦……”《大藏经》中也有云:思无邪僻是一药,行宽心和是一药,心平气和是一药,心境意定是一药。能做到这些,对于人的精神、品格方面的修养要求是比较高的。《礼记》有言“德润身,心宽体胖”,说的就是品德可以修养身心,使心胸宽广,从而身体安康。

总的来说,要“养心”,需要品格高尚,淡泊宁静,以“入世”的态度投身于事业,以“出世”的境界对待名利,不计较得失,保持心平气和。否则,总患得患失,甚而遇事总钻牛角尖,就会心烦易怒。因此,着眼“治未病”,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、注重品德的修养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重要保证。同时,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性格,使自己情绪平和,心胸豁达,也有助于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、生活节奏加快、工作高度紧张的大背景下,赶走诸如紧张、烦躁、焦虑等情绪波动,控制激惹,从而维护健康、预防疾病的发生。

(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)



带着好情绪去追梦

徐凤芹

中医将人的情绪分为“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”七情,七情太过或不及,都会影响身心健康,其中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恐为五志,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。早在两千多年的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“怒伤肝、喜伤心、思伤脾、忧伤肺、恐伤肾”等理论,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,情志调摄对于防病祛疾、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。比如,“‘相火’多起于情志妄动”,是中医名家朱丹溪提出的观点,作为“金元四大家”之一,其灵活运用情志治病的典故也被传为美谈。

相传,朱丹溪曾诊治过一名书生,这位书生不久前刚失去挚爱的妻子,甚是悲痛,一连几天沉默不语,不思饮食,人也日渐消瘦。书生的家人邀请朱丹溪前往诊治,在给书生诊脉之后,朱丹溪一脸认真地说,“恭喜啊,你这不是什么病症,而是将要有喜啊。”话音刚落,书生不禁哈哈大笑,并嗤之以鼻,指着朱丹溪说:“你真是徒有虚名,我乃堂堂男子,哪来的喜脉?”后来,书生逢人就讲这事,边讲边对朱丹溪予以讥讽,而就在不知不觉中,书生的精神和胃口也渐渐好转,身体逐渐痊愈。后来,这名书生终于明白了朱丹溪的用意,特意登门道谢。

《愚庐随笔》也曾记载过一例情志相胜治病的医案。“孙姓童,一日游寺观,见神像有须,试拔之,得一茎,归告其母。母信佛,吓之曰:‘今夜神必来捕汝,其慎之。’童

信其言,恐惧万状。入夜果寒热剧作,延某名医往诊,医询得真情,因谓之曰:‘神像泥塑者也,拔一须无碍也。’童不信,医佯为愤怒,谓童曰:‘我往拔以示汝’,旋返,出须示之,童遂悦服。翌日热降病愈,其实医生示看,乃猪鬃也。”这个故事是说,一名孩童因恐惧导致寒热剧作,解除恐惧后不药而愈。

上述两例医案故事,其实都说明了一个医理——情志可“致病”,也可“治病”。这一医理,《黄帝内经》也有记载,并提出了应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而制定的“情志治病”原则,即用互相制约、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,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。如,喜伤心者,以恐胜之;思伤脾者,以怒胜之;悲伤心者,以喜胜之;恐伤肾者,以思胜之;怒伤肝者,以悲胜之等。

了解点儿中医医理或者医案故事,对于缓解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,以及紧张焦虑情绪,具有重

要作用。特别是近年来,随着社

会经济的不断发展,人们生活节奏加快,

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,紧张、抑郁、焦虑等异常的情志活动越来越多,由此而带来的情绪失控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状况,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多见。而这些失控和失调现象,又会引起患者阴阳紊乱,百病丛生。

现代心理学也认为,抑郁、紧张冲动、焦虑不安等均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,如失眠、溃疡病、高血压等,都与患者的情绪失衡有关。当不良情绪堆积时,情绪就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“毒药”。但情绪是毒也是药,且是一剂免费的救命“良药”。

那么,如何让情绪成为延年益寿、防病治病的良方呢?首先,努力培养自己应对消极事件或者复杂事务的能力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,时常反省自己,戒除吸烟饮酒、熬夜、暴饮暴食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,在工作、生活和学习中积极与身边的人沟通,协调合作;第二,学会使用运动移情法。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,应外出旅游或锻炼,让山清水秀的环境帮助自我调节消极情绪,使人陶醉在蓝天白云、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,让情怀得到舒畅,让烦恼被忘却;第三,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,积极参加团体活动,减少“宅”的时间,定期和朋友、家人聚会。七情之病者,看书解闷,听曲消愁,有胜于服

药;第四,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排解工作、生活中积攒的不良情绪,或求助于心理、精神科医师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治疗。

一年之计在于春。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,“我们都在努力奔跑,我们都是追梦人。”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做情绪的主人,以健康的身体和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,为实现自己的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。

(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)




学会给坏情绪找出口

陆林

引用现代医学的解释,情绪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态度及伴随其产生的相应内心体验。其中,内心体验是指外界刺激引起喜、怒、哀、乐等各种感受;伴随着这些感受,个体也会发生一系列外部表情和动作以及内部生理状态的变化。

情绪会影响其他心理活动,而其他心理过程,如感知、记忆、思维和意志行为等同样会影响情绪状态。情绪状态具有两极性,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个体积极性的发挥,能够提高个体的活动效率并促使其健康成长;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使人懈怠、消沉、不思进取。持续的过于兴奋或过于压抑的情绪状态则属于情绪障碍。

要把握好情绪这把双刃剑

情绪是把双刃剑,关键是要用得恰当,用得其所。以人们最常见的“喜怒哀惧”四大情绪来说,适度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,而过度的情绪反应则会伤己伤人。

喜:即喜悦愉快,高兴快乐。喜悦的情绪使人精神抖擞,帮助个体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;但若过于喜,则会产生乐极生悲的情况。《范进中举》中就曾写道:范进多年参加科举考试均无成绩,当听闻自己终于中了举人之后,过喜而伤,痰迷心窍,昏死过去。

怒:即激动不安,生气愤怒。大部分愤怒被认为是失控的不良情绪。但事实上,愤怒是人们在合法权益被外界侵犯时发出的警告,是对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控诉,因而适度的愤怒有利于个体释放内心压力。不过,长期处于愤怒状态的个体,往往会表现出过度的愤怒情绪,且容易冲动和表现出过激行为。

哀:即悲伤凄凉,哀愁苦恼。适度悲哀的情绪能使个体对周围人遭遇的不幸产生同情心,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源泉。苦难的生活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塑造,会让人们在看清生活本质之后,仍能热爱生活。然而,悲哀的情绪使人压抑郁闷,对自己缺乏信心,对外界事物持悲观态度,整日忧心忡忡,工作效率降低,严重者甚至觉得度日如年,出现自杀行为。

惧:即恐惧害怕,提心吊胆。恐惧是人类的本能情绪之一,正常人面对危险的事物或处境均会出现恐惧情绪,适度的恐惧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警惕、摆脱危险。但是,过度恐惧则会让人整日提心吊胆,甚至会使个体出现心慌心悸、回避和逃离行为,严重影响其日常学习和工作,使其生活质量急剧下降。

要学会正视不良情绪

情绪与健康息息相关。心理因素能够影响躯体疾病,这在医学领域是常识。情绪问题会引起免疫功能降低,常常与多个系统的躯体疾病相关,如肥胖、癌症、哮喘、冠心病、肠易激综合征、纤维肌痛、慢性疼痛、头痛、疲劳、眩晕、瘙痒症,以及月经紊乱、原发性痛经、原发性青光眼和口腔溃疡等。情绪相关的躯体疾病往往在心理应激状态下起病,并于不良情绪影响下加重,因此接受专业的治疗有助于心身疾病的康复。

以患者刘某为例。其本是一名著名的外科医生,可尽管他在工作上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功,在生活中却体会不到快乐。在手术台上,刘某可以从容不迫地与复杂疾病较量,完成一个又一个疑难的手术,但他却始终自卑,不能建立对自己的认同感。他还时常无缘无故地感到愧对妻子和女儿,甚至对自己擅长的技能产生怀疑,脑中偶尔会冒出“如果我在手术台上失误了该怎么办”之类的想法,一直处于焦虑状态。为了克服焦虑,刘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工作填满,结果最近5年来先是得了胃溃疡,之后又得了高血压,尽管规律服药疗效也不理想,最终他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并在焦虑中走完人生。

由此可见,焦虑情绪具有两面性,适度的焦虑能够起到积极作用,督促人们不断努力学习,发奋图强;过度的焦虑则会产生自我攻击信念,产生“自己的价值依赖于自己的成就、自己永远不能失败”等错误认知。这种错误的认知,常会使个体内心一直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,从而引起各种各样身体健康问题。如何让情绪成为“良药”,帮助我们健康生活呢?有以下建议:

宽宏大度,积极乐观。对待世事无常的现实生活,需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应对,比如珍惜当下、爱岗敬业、心怀感恩等。

专注投入,热爱工作。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现状,结合实际情况,为自己的工作设立小目标,并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,在虚心学习中逐步成长。

培养爱好,坚持运动。改善不良情绪的好方法之一就是转移注意力,积极参加一些需要动脑筋、花心思、用心投入的休闲活动,如弹琴、画画、运动、读书和打牌等,会有利于促进心身健康。此外,适度进行瑜伽、游泳等运动也具有情绪调节的作用,所以应坚持体育锻炼。

多交朋友,主动沟通。当自己出现不良情绪,无法独自承受时,可主动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苦衷,不仅能给痛苦的情绪找一个出口,宣泄出来,还能从朋友的开导中获得支持和帮助。

(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,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)


版权所有 @ 2022-2026  中国民主同盟海南省委员会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城湖路100号省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6号楼4楼  邮编:571100  联系电话:0898-65220880
琼ICP备 05000315号  设计制作:中立科技  网络纠错:0898-31568060